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論語.鄉黨》 #8

《論語.鄉黨》 #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
白話譯:
糧食儘量精,肉類儘量細。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調味品不好不吃。肉類雖多,但不要吃過量。衹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從集市上買來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參加國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過夜;家裏的祭肉,不留過三日。過了三日,就不吃了。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說話。即使是粗茶淡飯,飯前也要祭一祭,象齋戒一樣嚴肅。

這是描述孔子如何吃。
老夫子還蠻挑的,不是嗎?
畫面看起來,還像美食節目的。

這篇我沒有任何想法。
這是少數我完全沒有想法的文章。

我不是這樣吃的,哈,我比較不挑。
鄉下出來的,大概沒有那種修養。
傳統諺語說:富過三代,才知吃穿。
這不是沒道理的。

我倒想起高中上「文化基本教材」時,國文老師的一段話。

師:你們知不知道孔子怎麼吃啊?其實論語裡面有詳細的記載。但這種,一般我們都不會收進來。

於是,我就跑去翻了一翻論語,看看孔夫子和「吃」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畫面。

這個社會,本來就會神聖化某種人或物。
為什麼?
因為眾生需要。

為什麼眾生需要?
因為那是最簡單被接受而又不用動腦的過程。

用傳播理論來說,這是「框架理論」。frame theory。

要神聖化,第一件事,就是把吃飯、大便、生病、情欲、欲望、情緒、生氣……等等,一般無法產生意義詮釋的事情,從「教材」中清除。

論語,「那些」都有收進來。
真的,偉大。

即使是現代,那些對當紅政治人物報導的文章(文本),也不敢把這些「無意義的事」寫到文章的內容去。

古人,比你想像的心胸更開闊。

你其實心胸不大。只是,你喊的口號很大,讓你誤以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