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論語.子罕》 #28

《論語.子罕》 #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
這,可能你也聽煩了。

從原始字面來看,這是對大自然某種現象的觀察描述。
但,
這種描述,應該是有所指的,是指向某種「轉喻」,亦即是要帶出什麼讓你有所不同感覺的意義(所以是「轉」喻)。

從松柏之後彫,要談出什麼呢?

這古人就可以想出來比較多。
《章句》:
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碰到事情,才見真章。
以,要轉喻的是:歲寒,松柏之後彫。

為什麼談倫理學、 實踐學以及修行學之類屬於人之德性探討之學問,
差不多都有類似的句子呢?

例如: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轉喻)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隱喻)

當然,那也表示:這是人類這種動物的某種基本特色。也就是說,人,往往是做出和上面例句相反的行為。

所以呢?

去做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可以轉喻出來的各種「德性」行為,那又如何呢?
那些都是跟人類的基本動物性相對立的啊!

談修行,談實踐學,往往都是逆動物性的。

換個角度講,直接就讓你很爽的,很樂的,很熱血的,往往是接近動物性。

即使有很棒的口號披在其上面。

或許,如果你對德性這種事是有感覺的,要「出動前」想一想,是順動物性還是逆動物性,應是不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