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論語.顏淵》# 6

《論語.顏淵》# 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
白話譯:
子張問明。孔子說:「暗中謠言、誹謗,傳到你這裏就行不通,這樣,就算明達,就算看得遠了。」

子張問了一問題:一個人要如何才能算是「明」。

孔子並沒有談要有什麼知識、學問之類的,而是倒過來談人的一種常見習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就是一般而言的「暗中謠言、誹謗」。

浸潤之譖:浸潤,如水之浸灌滋潤,漸漬而不驟也。
膚受之愬: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

人,如果具有「明」的能力,孔子說,在於能夠不會去跟風「謠言、誹謗」。

《章句》:
馬曰:「無此二者,非但為明,其德行高遠,人莫能及。」

換言之,
人的能不能夠「明」,就孔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於「人的品德」,而不是「人的知識能力」。

蠻有意思的。

但,再想想,也的確如此。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之所以有威力,在於你「想去跟風」,而不是那是什麼內容。

但為什麼你想去跟風,因為你放不下對那種事的喜好。

能夠拒絕跟風謠言、誹謗,真是的一種很高段的修為啊,不是嗎?那是心理的、心靈的,而不是知識的。

但能如此,更在於「人性的修為」所而來的「心之明」,而「心之明」在於德性的觀照。
《章句》:二者難察而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