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論語.顏淵》# 9

《論語.顏淵》# 9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白話譯:
哀公問有若:「饑荒年,國庫空,怎麽辦?」
有若說:「賦稅減半。
哀公:「現在我還嫌稅少,怎麽能減半?」
有若:「百姓富裕了,您還會不富裕?百姓貧窮了,您哪來富裕?」

藏富於民。這是很經典的論述。

但,有時,我也愛想,這是唯一的好的經濟學理論嗎?

以現在的經濟學而言,
減稅是不是救經濟唯一最好的方法呢?
大概有的吵。

我不是學經濟的,我沒有答案。
但,
進歷史的演進而言,我大概都不會否認更好的經濟學之出現的可能性。

制度很重要;
但設定制度背後的「人性思考」是什麼樣的呢?
我更想去想想。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句,
與其說是什麼經濟學原則,倒不如說是一種對「自我」與「他人」的思考樣態。

「他人」與「自我」是不是有什麼必然的連帶關係呢?

有嗎?

他的數學一百分,和我有什麼關係?不是嗎。

但從人性論而言,
他的數學老不及格,你會有什麼反應呢?

他是他;我是我。
還是,
如果他願意,我想去幫幫他呢?

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制度。

老樣子,
國家為什麼要讓老百姓更有錢呢?
因有錢因不受生活逼迫所以有更好的德性之可能!衣食足而後知禮義!
還是,老百姓是國家財庫的生產工具呢?
老百姓賺錢,政府抽的更多!

不同的心態,會有不同的經濟學;
而且,
都會是可以說得通的經濟學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