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論語.憲問》# 03

《論語.憲問》# 0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
白話譯:
孔子說:「治世中,言談正直,行為正直;亂世中,行為正直,言談謙遜。」

蠻有道理的啊。
這是人生小格言。

避禍啊!

但,面對這種情境,只能「言孫」嗎?然道不能講下去嗎?這古人也有疑問的。
《章句》: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豈不殆哉?」

這裡,有二個概念,
一是君子,一是「士」。士是當官的。

宋代人覺得,至少當官的要能講下去,不可以「言孫」。

我沒有答案。

這裡往往又會帶出儒、道之爭。

道家的看法就不會如此。

《莊子.大宗師》: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社會啦文化啦是值得你去拼下去的東東嗎?

社會啦文化啦是你的「最後目的」,或是說,
社會啦文化啦是讓你的生命德性更成熟更圓滿的修行中介?

對道家而言,社會文化的東東只是修行的中介,讓生命成為一種「真人」的生命,才是重點。

「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莊子.大宗師)登假,就是介著某種社會文化的中介。

如果把社會文化變成「最後目的」,而「忘了我是誰」,那是「物化」。
所以,
《莊子.山木》:「物物而不物於物」。

你物化了嗎?我想,對孔子而言,君子也應是「物物而不物於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