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論語.憲問》# 10

《論語.憲問》# 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這句,也應是耳熟能詳的了。

對我而言,這句還可以再簡化成如下:
無怨難;驕易。

這是最根本人的某種「習氣」的描述:怨與驕。

《章句》:
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

但,受過西方學術訓練習慣下的某種慣性,於是就會去追問:WHY?

why? 怨與驕,為什麼不好?

儒學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判斷機制,來說,這二種人性的呈現,並不是值得被肯定的。

怨與驕,有一種共同的「形成特色」,就是,一定是去尋找到某種「外在的標靶」,於是怨與驕才得以被產生。

說,無怨難,說,驕易,指的就是人性的那種去找到外面標靶的習慣。

於是,文句中另一種意義上的轉折指向是:向內問自己,往往不容易。

這並不是說什麼事都是怪自己。沒啦,沒那麼嚴啦。

而是說,我們是否注意到,人容易向外找藉口和理由的那種習氣。

這是習氣,所以孔子用詞是精準的,他用:難與易,來形容。
而不是去進行對與錯的價值判斷。

再從儒學的根本哲學所旨而言,只有向內看,德性才有更成熟的可能。

但,孔子也了解,人無法單純的向內看,一定要透過某種事情為媒介,所以人才能「轉向」的向內看。

這裡並沒有否定外在事物。

而是提醒我們:要記得向內看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