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論語.憲問》# 09

《論語.憲問》# 09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
白話譯:
有人問子產怎樣,孔子說:「慈善的人。」問子西怎樣,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怎樣,說:「是個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無怨言。」

這篇,沒什麼理解上的困難。

但,我眼光放在「無怨言」,這三個字。

人,不管做什麼事,很難讓別人「無怨言」。

孔子以這種「人世間現象」當作一種思考的指標,是很有意思的。

但,這也是儒學的理路脈胳中可被理解的。

怨言,未必跟「對/錯」有關;而是一種感受的表現。

怨言,未必是講的人受到了什麼損失,而是心中的一種「不妥」之呈現。

不妥,是來自內心的一種聲音。

人,要如何做,才能和別人心中的聲音有最大程度的接軌!

用「心」的感受。

心,是形而上的,是超越的,但「又是感受性的」。

這種感受,才是人與人之間能真誠的「媒介」;
偉大的口號,往往是壓迫別人的「美麗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