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論語.憲問》# 13

《論語.憲問》# 13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
白話文:
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他不說、不笑、不取,是真的嗎?」
公明賈答:「這話過分了。他該說時才說,人不厭其說;快樂時才笑,人不厭其笑;該取時才取,人不厭其取」。
孔子說:「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

憲問這一章節,很有意思,常常是一些日常生活小細節。

這文,其實會引發一種論辯,讀古典書中的常會有論辯:
人,如何可能做到「時然後言」等,這般如此棒的人生行為之展現呢?

這真的很棒啊。

方法是什麼?

一、努力的學習,仿效,每一個被他人認為是好的行為。

二、好好培養「德性」,德性是本。德性夠淳厚,這些讓人喜歡的人生行為展現,是自然而然就會被呈現出來的,「不勉而中」。

儒家是第二種思維,或著精準的說,《孟子》系統下的儒家,是這種思維取徑。

《章句》:
然此言也,非禮義充溢於中,得時措之宜者不能。

「禮美充溢於中」,指的就是德性的火候要先俱足。
如果火候夠了,自然能夠「得時措之宜」。

「德性」的修為如果到了一定的火候,舉手投足,皆有可觀之處。

如果沒有,那只是學一樣像一樣,而且未必學得好,因為「生命底子(修行力道)」不足。

來,
同學,朋友,
你可以用你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感受,
那一種思維更接近你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感受。

這有多難啊。開什麼玩笑!那是什麼樣的德性火候才能時然後言、樂然後笑、義然後取。

所以,孔子淡淡的說,「真的嗎?」

那,如果你要追問,人如何可能有那種德性的火候呢?

儒家很簡單,從「用心」待人接物開始,用心,讓生命轉化。

佛學有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行為的實踐過程,生命一樣會轉化。

當然,用心禱告,也一定會轉化生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