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論語.八佾》#15

《論語.八佾》#15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這句,我想很多人憑直覺都可以有某種感受。

人,這種動物本來在其內心中就有某種價值體系的指向能力,說良心也好,說良能也好。客觀化的說,說諸佛,說神也好。
某種對不對的直覺是這種價值體系指向作用的一種經驗界的展現。

孔子到了大廟,有不懂的就問,一直問。「此蓋孔子始仕之時,入而助祭也。」

有人就看不下去了,就說:啊他不是很懂禮這種東東嗎,幹嘛一直問,是不是他也只是三日網紅而已。「孔子自少以知禮聞,故或人因此而譏之。」

孔子說:不懂就問,這也是「禮」啊。而不只是那些拜來拜去的儀軌而已。

《章句》: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於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

古注說,
禮是一種行為規範,這行為是要讓人性的深藏的本質,有機會被誘發出來。
禮是外在行為,是未,那種對內在德性的強調與看重,才是禮的核心價值,是本。
在祭典中,不懂就問,是一種對祭禮最大的「敬意」。祭禮不就是要誘導出人內在的「敬意」嗎?

所以,在祭禮中,不懂就問,雖然並不是被規定的儀軌,但其能誘發出人內在的敬意,所以就其本質而言,也是禮啊。

從本談未。

《疏》: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有「敬」才能「慎」。

你慎重對待過書本嗎?沒有。因為你根本對書本沒有敬意。你對書本沒有敬意,書本不會讓你去讀懂他的。

有敬才能「慎」,才能有「畏」。有畏,你才有能力讓書本去影響你自己。

問題是,你有「敬」的能力嗎?很難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