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論語.八佾》#21

《論語.八佾》#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這句要解釋的,還蠻曲折的。

老樣子,這句要從對話體的角度來看待,
看的是,
孔子在對話中,注意,是在「對話中」,使用了那個說法,到底在對話的狀況下,
是否有著可以再更被解釋說明的地方。

脫離了對話的清境,單純的把孔子的話抽象出來,就引來當做某種格言看,常常會讓人想不通,例如這句: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怪了,孔子不是很強調讀歷史的嗎?這句話看起來就是反歷史的樣的。
這和論語一書中的基調不合的。

來,看白話文。
哀公問宰我關於「社」這種地方,往往是用什麼木頭來建。
宰我說:「夏朝用鬆,殷朝用柏,周朝用栗」,還強調說說:「周朝用栗,目的是要使人膽戰心驚(戰栗)。」

孔子聽到了,同時也知道,說周用栗木是為了「戰栗」別人,根本就是一種附會的說法,根本是「假新聞」。

換言之,自己的學生亂說一通。

如果是你,你要如何回應呢?

讀論語,甚至是讀經典,精彩之處往往是去看古人在某種當下情境的那種反應是什麼?
再想想如果是我們,我們會如何反應呢?

對啊,你會如何反應?

直接罵學生,說,假新聞,關三天。

還是說,算了,就默不作聲,給學生面子。

孔子講了一句話來提醒學生: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放回對話情境,就可以理解了。孔子說:
如果你對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不是清楚,那麼最好就不要對以前的事到處放話。

孔子的說話心情,《章句》:
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謹其後也。

孔子知道自己的學生,對歷史亂講附會,曲解為給有權者喜歡的內容。

孔子暗示他不要比附權力者,因為後果嚴重,「又啟時君殺伐之心」。

但我覺得孔子有另一個深意啦,那是對話中可感受出來的某種對話情懷,
孔子也暗示宰我,這件事我也會對你:既往不咎。希望他能:欲使謹其後也。

師生之間的這種曲微,是難言的。
你不一定有這種老師,我也不一定碰得到這種學生。

同樣的,
法華經中,
釋加牟尼要講深的道理時,一堆學生跑光光。
釋加牟尼微笑者,等人走了,才對留下來的學生說: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當老師的,真的很有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