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論語.八佾》#19

《論語.八佾》#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看到這種句子,往往有點廢筆而嘆的衝動。
要把裡面的意思講出來,是挑戰。

先看白話譯:
定公問:「上級怎樣對待下級?下級怎樣對待上級?」孔子答:「上級尊重下級,下級忠於上級。」

有沒有覺得是在講廢話。
真的啊,我都直覺的說,那真是有講等於沒講 

再來,如果你是較為法國大革命派的人,
那麼,對你而言這真的是愚民啊,不是嗎?
追求形式平等都來不及了,讓工人和老板一樣大,才是你衝的目標。
還要搞什麼: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不是封建和八股嗎?

儒家常講人有某種人性的質性結構,可稱之為德性。

人生重要的一項生活意義,在於讓你自己感受到:
原來我的生命當中是有這種的一種意義結構,而且,我要讓那種意義結構,在我的身上展現出來。

意義要呈現出來,就必須在人世間的生活、文化、制度中展現,才有可能。

人只要活在正常的人世界,不是孤離於人群,那麼就必然要面對權力關係。《莊子》: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間。

在權力結構中,上下屬關係中,人要如何去表現,才能讓那種表現是和「德性的成熟」有關的呢?

孔子所提出來的回應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在這過程中,事情可以被辦好,
人也可以在這過程中,舒發人性的結構要求,讓人去體會到,人在做事情,也都必須是面對人性的結構,也可以讓自己去讓生命結構的德性之處,被誘發出來。

人,真的不是「形式平等的」,那是把人當機器看,當iphone看,當做可以用數字去衡量的「物」來看。
人才有可能是形式平等的。

人有其內在的意義性結構,理解那種結構,感受那種結構對你的約束和調合,
感受到,人在結構中讓德性結構呈現出來的,那種意義上的感受。
那才是人活著一生的意義。那是修行。

人,如果真的有什麼平等,那就是人人平等的可以去追求德性的呈現。

除此之外,都是騙你的。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如果瞭解了內在意義,那是人世間的修行。因為,那是人性結構中的必展現。要「禮」,要「忠」,談何容易?但這是一般正常狀況下,人性中德性的一種呈現的姿態。

所以《章句》:二者皆理之當然,各欲自盡而已。

「自盡」講的得好,那是說,自盡其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