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論語.八佾》#20

《論語.八佾》#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這是論語當中我覺得很難的篇章之一。
用現代的學術術語而言,這是「美學」的思考範疇。

關睢,是詩歌,是作品。

我們對其欣賞,能夠欣賞出什麼樣的內容呢?這正是美學愛談的主題。

換一個角度而言,
如果作品中有「美感」,
那麼,所謂的作品的美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感?
這種作品的美感,和其他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非藝術品的美感,又有什麼差別?

這種造成是藝術品中的美感,是用什麼標準來判斷的呢?

孔子的標準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哈,這是什麼意思呢?去強調這種意思又有什麼意義呢?

美學,還是先讓我們從康德談起。至少,我的解讀能力是從這點思考起來的。

康德說審美之所以是審美,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在於我們觀看時會有一種審美判斷:審美判斷是「無目的之合目的性」。

「無目的」之「合目的性」,這個句子的結構是不是點像是: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種結構呢?

康德的「無目的」,是指真正審美時,我們並不會因為某種特定的利害關係去決定作品事件的美不美,例如,你因某種政治立場去決定出某種作品的美不美,那就只是宣傳品。

「合目的性」,是指在沒有利害關係下,如果我們內心活動是「主體的想像與知解力的和諧自由之遊戲」,這種狀況之下,就是合目的性,於是你就會對作品產生出「審美美感」出來。

換言之,在沒有利害關係下去欣賞作品而作品又能夠讓你產生想像與知性的自由活動之目的結果,這就是美。

同樣,我對孔子這句的理解是:
作品,要能引起經驗上的愉涗(樂、哀),但審美級的作品,要能 讓我們從經驗感受中,「一定可以」再帶著我們去感受到生命中所有的那種一種特別「非經驗式」的「樂」(不淫,不傷)。

非經驗式的樂,有這種東西嗎?

有啊。
你帶一位90歲的老太太過馬路,於是你遲到5分鐘,你的感受是的樂還是不樂啊?

美感,就是如此。
審美美感,要有經驗界的觸發(作品),但作品之所以是作品,就是作品「一定會再」更進一步帶著你走入「另一種美感」,那種美感是被作品觸發而來,但卻不再是被限於作品內容本身而有的。

「一定會再」(超越性),決定了藝術品和一般生活品的區分。

換言之,審美中,有一種「超越性」的感受存在,那是「目的性」。

美之所以是美,在於以作品形式的媒介來讓人感受到人之所以是人的那種「超越性」的追求意義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