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論語.八佾》#23

《論語.八佾》#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
這篇,我無法就其特定內容進行詳細的說明,因為這是談樂理的。

樂理,是的。如下:「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對我們這種鄉下長的人而言,「樂理」是離我們比較遠的。那是真的。
我並沒有能力去解釋。

我是高中才知道什麼是古典音樂,然後才聽懂古典音樂。

「聽懂」古典音樂這事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
從此之後,我知道,只要是人所做出來的文藝性事物,
那麼,理論上就有能力可以去「理解」的,
亦即,
藝術品,人是一定有去「感受到」「享受到」「被碰觸到」的可能性,
再來是,你想不想讓文藝去「改變你」。

於是,後來各種藝術物品,我都勇去嘗試,都享受過滋味。

那麼,孔子為什麼談樂理,而不是談藝術享受之類的。
或著,
孔子談樂理這段,為什麼被選入呢?

孔子的樂理有什麼不同之處嗎?所以值得被選入。

並沒有。至少,在古注中並沒有強調孔子樂理之識見的特殊性。

那為什麼要選孔子談樂理這事來記錄呢?

這裡,強調「理論」對人的修行上的重要性,這重要性連聽音樂這種可能的修行手段,也是用得上的。

先繞開來談,
佛教談止、觀。止是「定」,一般而言是「打坐」;觀是「慧」,是思維,是思擇,思維什麼?思維理論(佛法中理論)。
慧是佛法所強調的真正能夠入道的「唯一方法」,止,只是助道之法。

換言之,其實,即使是佛教,並不是強調「不用理智」「思考」,想反的,
去運用理智思考,
透過對理論和思考的訓練,人才能真正的讓自己的生命產生強大的變化。

我想,跟我讀過書,並開始學會理論思考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出,理論的會使用,那種生命的自我改變,才真正的被感受到。

這點,我相信是修行的「共法」。

同樣的,如果你想對音樂,不只是聽聽而已,而是想讓音樂成為你有意識地要改變你自己的重要媒介,
你就必須要進入到樂理的階段。

這是必然的。

這也是我什麼我一直強調去思考「理論」在「讀書」中的重性。
只有到了可以去思考理論的階段,讀書才能真的是「改變自己」的重要媒介,
否則,讀書是沒有太多改變自己之意義的,
不是為考試,就是當殺時間,如是而已。

同學,跟著我讀書的同學,那些讀著課本來問我問題的同學,你一定要有「尋思理論」的意識,在讀書的過程中。

這是真正讀書的唯一「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