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論語.八佾》#26

《論語.八佾》#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在這個社會中討生活,都須要對別人進行某種價值判斷。
不管你是為了什麼目的。

但,你的判斷的那個價值座標系統是什麼呢?

會說了棒棒的大道理?
會運動?和你的習慣一樣?會漂亮會帥……

例如諸葛亮有觀人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孔子去看一個人,並對他進行某種價值評價的方法是這三個: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孔子是不是很不同呢?你會有感覺的,只是未必說得出來而已。

孔子這三個對人判斷的經驗現象,所要揭示的是一個人最容易去假裝自己感情的三個狀況。

當長官的都要有大量,這人人知道,但你真有那種體恤心量嗎?
不容易吧。真的。

有禮的樣子,有哀的樣子,要真心,不容易的。

孔子重視這三個,是因為儒家重視德性的成長;
而德性之所以可以成長,在於「致其心」。

首先你要有那種感覺出來,
這種感覺是指良心的感覺,

真的有哀心了,所以我們致其心的把這一分「天良」表現出來。
真的有「尊敬」的心了,所以實踐出來。

這麼簡單,人生的氣質就出來了。

但,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真的不容易有體恤之心、禮之心,哀之心。
大部分都是裝出來的。
人都在忙著幹出大事業中,把內心那一種感覺,消失了。
那本 來一定會有的感覺能力!這真要修行才能再明晰的被感受到。

那一分對自我感覺的感覺能力沒有了,對孔子而言,就麻煩大了。

諸葛亮的方法,恰恰是觀察要「幹大事的人」的觀法。你也可以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