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論語.公冶長》#16

《論語.公冶長》#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恭」「敬」「惠」「義」,這有點老生常談了。
這重要性,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

但,我們的知道,其實是從文化中「背下來的」而已。
「恭」「敬」「惠」「義」,是一種什麼感覺,你卻未必有感受過。

對「感受」,我是用「感受」來說的,「恭」「敬」「惠」「義」本來就是一種感受的形容詞。

人,是經驗世界的,做什麼,一定有感受。
如果做的是「對的」,那「對的」就會有某種「感受」反應你在你的肉體經驗裡。

甚至,你可以用「感受」來斷定,
你口頭喊的,和你真的做的,是不是「相符」。

只是出一張嘴的,你不會有「感受」冒出來,
如果你自己都沒有感受了,別人一定不會有「感動」。

這社會有很多偉大的抽象名詞,諸如公平正義義氣,「恭」「敬」「惠」「義」等,
這些都是人類文明中對那些「人性中本有之價值感受」進行抽象化而來的「語言」。

所以,一開始接觸這些名詞,你會震動,你會感動。
因為這些名詞是你內心感受的抽象化之代表。
語言有召喚能力,一種觀念性、抽象性的召喚能力。

但,這些名詞,
喊的人,
如果自己都沒有感覺,從喊的人之口中而出的名詞只是空殼子,
沒有真正經驗事件來「充實」那「召喚感受」,別人很快的就會覺得「抽象」「空洞」,
然後,
那空洞,十之分九,會轉成憤怒。

內心被語言召喚出來的「抽象感覺」,
如果沒有相應的「實事」來印證來充實,那感覺會自動質變。從抽象轉成憤怒。
這是人性,就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