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論語.公冶長》#24

《論語.公冶長》#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先看白話翻譯:
孔子說:「誰說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奇怪,這樣的去愛別人,愛鄰居,應該是好事啊,
我們不是要去盡最大的力氣去幫助別人嗎?

為什麼孔子不太爽這種行為呢?認為這不好。
道理何在?

對儒家而言,「德性」的滋長是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事。
一般的禮、樂,或社會性的公共條約、以及某種「益世」的人生格言,
這些都是媒介,
讓人透過這些外在媒介,來誘發、激活人性中本有的德性的感受力,
讓人願意依活生生的生命中的德性的意向性,去做事去判斷。

對孔子而言,微生是把外在社會性的益世生活行為當做「目標」
這是:《章句》
夫子言此,譏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為直也。

內在的德性,必然要外在化,必然要有經驗界的顯現,否則是無法被「看到」的。
但,這外在化的過程中,德性被僵化了,被物化了,被忘了本來的內在意義,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時,這是談「德性」這種事,最讓人害怕的地方:德性外化而成的禮樂,這外化的東東,反而成了目的,
更慘的事,有時,禮樂還成為社會性的壓迫工具。

對這種內在意義消失並外在化而成為社會性的壓迫工具,講得最顯白的是《老子》: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外在的東東愈是被強調的不得了,往往應相應的內在的東東,可能會不見了。

這是人性的基本結構。
所以才要談,「修行」。讓自己跳出這種人性的結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