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論語.公冶長》#23

《論語.公冶長》#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這句很簡單,孔子稱讚二個人。
為什麼?因為他們有一種人性上的特色:不念舊惡。

白話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仇,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論語中,孔子常提出許多「人可以做到的某種人性特色」,例如此例,不念舊惡。

活在現代的人,如果或多或少要去「考問一下」,如我,大概會有如下的三個考問:

一、為什麼這樣做是對的或好的?
二、如何可能做到?
三、如此的性格會有什麼效果、後作用?

先從第三個講起:

3這樣有什麼效果?
答: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2如何可能?
去實踐啊,勉力自己去做到。
這過程當然不是愉快的,人人都想將「討厭的人」給一巴掌。
這是基本人性,很動物性的基本人性。
人也是動物,這也是人的特色。

但,人也是德性的動物,是形而上的,是願意逆動物性來成就一種「屬人」的特質。
這是德性的實踐。

但如此做,卻也一定會有你無法不要的「後作用力」出來。

1這樣為什麼好?
這個問題大了。這是倫理學愛問的東東。
儒家,面對這一層次的考問,其最後的根據是「良心」。

你如此做,「良心」會心安。

很簡單。
但你沒有多少次會去聽良心的小小聲音。

到了《中庸》,對「良心」的力量的論述,就更為複雜: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實就是良心跟你講話時的狀況。

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