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論語.先進》# 14

《論語.先進》# 14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白話譯:
魯國重建國庫。閔子騫說:「仍用舊庫,不行嗎?何必改建?」孔子說:「此人很少說話,但一開口就說到重點上了。」

重點在於:言必有中。

但,如果再追問,有中,是中了什麼呢?

古注有二種不同重點偏向說法:

一、《疏》:善其不欲勞民,故以為中。

這是說,說的內容是偏向於大眾利益的,所以是「中」的內容。這是針對這一件事而言的。

二、《章句》:言不妄發,發必當理,惟有德者能之。

言必有中,是中了什麼內容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必當理」。

換言之,這裡所看重的,不是對「某一件事」的對不對。
而是,
人有沒有那種能力,在人世間的生活中,最大可能的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夠「當理」。

來,如果我們轉向第二種,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這如何可能?

人間事,總有些我們極了解,有些未必那麼熟?
說要最大可能的都「當理」,那未免是一種邏輯上的不可能。

但如果硬要說,有可能嗎?
古注的回答是:惟有德者能之。

來,「惟有德者能之」這一答案,
你會認為是在「講古」,是在給你道德訓示,
還是,
你覺得那是有某種可能性的?

這涉及到「德行」與「智慧」這二者之間,是不是有某種相連上的關係?

現在我們習慣的認為這是二種不相干的東東。
認為德行只是一種好好先生。
認為智慧是要很會想。

但,古書,論語、各大宗教以及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都說有關。

蘇格拉底:德性即智慧。

在德行上的實踐,會影向到你智慧上的能力度。

上述,如果你相信,內心深度有某一種相信,恭喜你,宿世善根。

來,多去做善事,於是很多你以前讀不懂的理論,有一天,就會福至心臨的忽然理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