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論語.顏淵》# 1

《論語.顏淵》#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新章節了。

先看白話譯:
顏淵問仁。孔子說:「回復生命中所俱有的良善本質,就是仁?克己復禮是操行的原則,如果因此而感受並相信人信的良善之美在身上呈現,這世界就值得多彩多姿。但這過程,要自己來,別人代不了的。」顏淵說:「請問其具體的操持 方法?」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古代的學問,喜歡探尋「人」的問題,而不是「物」。

但,對人的探尋,並不是往「人是什麼」這種知識性的方向去探索,
而是往「人如何有價值」「人如何活得喜安」這種倫理方向去探尋的。

【不要嘲笑古人。你只是有手機而己。你活得不太快樂和自在的,不是嗎?你也不太有把握,你熱血的東東是不是真的是有意義的?】

所以,問「仁」。

仁,是人之所以有意義性價值的一種抽象性的名詞。

但,在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如何可能產生這種「仁」的感受和效果,在肉身上,呢?

這裡,需要的是實踐學,修行學的領域了。

亦即提出操作的方去,讓我們可以順著這種方法,去真正展現生命的質感。

克己復禮,是實踐方法的「總論」。

這總論有二重點:
一、一日克己復禮;即,如果你願意去做,有一天,那種生命的質感會回復到你的生命的。這一回復,大家都感受的到,你真的變了。
二、為仁由己;即,這實踐,你必須自己去做。別人代不來。正如同餓了,只能自己來,別人代不了。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什麼呢?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提出這四項具體的操作方法。

這有點粗略,甚至有點老套。

在人類的文明中,在修行領域,慢慢的發展出更多的具體操作項目,例如打坐,例如儀軌…禱告…淨灘…志工

但,儒家之所以是儒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來時時檢視自己,時時看著良心的聲音。

這樣做下去,最後會如何呢?

天下歸仁焉。

我相信這效果。
但我不想講的那麼偉大。

我的經驗,
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不昧良心」,
人必然活得「心安」。

「心安」談何容易。

如果心不安,即使你擁有很多棒棒的理念和想法,
那又如何?
依然心不安,依然要不斷的尋找刺激物來麻痺自己的內在不安。

那種令人總有一點刺痛的不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