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論語.先進》# 8

《論語.先進》# 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


顏回去逝。
顏回父親請孔子把車賣掉,來做外棺。槨,外棺也。
孔子拒絕。
孔子說,我是大夫之後,依制度,外出是不可以步行的。

生死事大。
葬體,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但孔子卻更是認為,把車賣了,以後只能步行,這事情是更嚴重的。

槨的有沒有,是對內的感情;
車的有沒有,卻是對外社會規範的展現。

孔子,做出了他的抉擇。

所以呢?對我們,這則要道說出什麼給我們呢?

這則,對我們大概無法有太多感受。「禮法」這種概念與內容,我們與那時,有很大的不同看法。

不過,就是這種「無法感受」,我們是可以反問孔子那時是在乎什麼?
那種在乎,為什麼我們現在似乎無法「清楚感受」。

我們這個時代,內在的德性之成長,與外在的社會規範之間,是不同的領域。
換言之,兩者可以說是不相干的。
社會規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運作而已,和個人的修為之間無關。

在孔子那時代,這二者是合一的。
人,就是在對外在社會規範的遵守之間,同時也讓德性的成長,成為一種可能。

所以,尊師重道、兄友弟恭,不只是社會規範,同時也是人性成長的成熟過程。

現在社會的複雜程度,
便得社會規範與生命德性之間的相互強烈關連性,變得無法被感受出來。
這也是事實。

但,儘管如此,社會規範與生命德性之間的相互關連性,卻仍是存在其相互作用力的。

在我們可理解的範圍內,對禮法,對規範的某種遵守,是有益於人性的成熟。
換言之,對禮法,對規範的某種遵守,不會只是一種傻傻的跟著做而已,放心,在這過程中,德性成熟的作用,依然會給你的。

這是生命運行結構的過程效果。

對人與外在某種規矩的強烈排斥,於生命的成長並不會沒有副作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