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論語.里仁》#13

《論語.里仁》#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這句難解。
我自己的看法。

先看「禮讓」這兩個字。
這裡,有二個層次要分出來,
一是禮;
二是讓。

禮,是一種規範,也是一種制度。
一個社會運作,反正一定要有某種制度存在。

在孔子時代,各種制度的設想有很多種,諸子百家,例如法家等等。
對孔子而言,制度,在維持社會運作的同時,也是要能讓「德性」的成長是在最好的環境下,
這是孔子心中的「禮」。

但,禮既是制度,就是外在化的東東,外在化的東東,都一定有僵化的可能,都一定有形式化的可能,都一定有失去內含的可能。
事實是,從歷史經驗而言,那甚至是「必然的」。

制度最怕失去了原始精神,僵化,甚至成為「神主牌」,成為壓迫人的工具。
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孔子在此,想說的,就是要人去小心,那種僵化的,成為壓迫別人工具的「禮」。

所以,禮的內含是什麼呢?「讓」。「讓者,禮之實也。」

讓,哈哈哈。

你能「讓」嗎?很難對不對。

天天喊禮,但卻完全沒有「讓」的能力和意欲,
這「禮」一定是,必然是,壓迫別人的工具而已。

禮的內在精神如果進去,「讓」必定是生命的特色之一。
因為「讓」的成熟展現,真的是要「禮」的潛移默化。

所以孔子說,沒有「讓」被主體呈現出來的「禮(制度)」,那種禮都是喊爽的,都都是壓迫別人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已。

那種只要求別人,但卻沒有辦法自己也做出來的,都是壓迫別人的主流意識形態。

嗯,你有多少壓迫別人的美好神主牌呢?

《章句 》:
讓者,禮之實也。何有,言不難也。言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於為國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