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論語.里仁》#6

《論語.里仁》#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這幾天的句子,都在講儒家的行法。

先看《章句》解釋:
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
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絕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於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難得而見之也。

什麼是「行法」?在我們所熟悉的社會中,例如宗教上的吃素、或是唸佛,
又或是禱告之類的。
都是「行為」,
但這種「行為」對於我們所要追求的那種讓生命往上提升到某種境界的願望而言,
卻又是「必要的」。

必要的,這三個字,我要強調。

在我們這個時代,強調知識、強調理念。
好像只要知道某種知識某種理念就可以了,
知識和理念就自動的會達到某種效果,
所以我們重宣傳,重行銷。

或者,我們強調「社會運動」,這好像是行為了吧!
但這種行為只是另一種行銷(marketing)的方式而已,
用參與式行銷來談,也是可以的。
因為其目的是,透過某種行為來達到「外在的某種目的」。

透過某種行為來達到「外在的某種目的」,不就是marketing。

行法,也是某種行為,但這種行為所指向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外在的目的。

換言之,你透過某種「行為」來改變自己,即修行。

不透過「行為」來改變自己,幾幾乎乎不可能。
人如果能夠用「知識或理念」就可以改變自己,
這世界早就是天堂了。

只有在行為的粹練中,人才有可能去感受到改變自己的可能性,以及改變自己的「後續效應」。

就像我常說的,同學你要去真的讀「第一本書」才能知道讀書的樂趣和好處。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這句,孔子就在說這「行為」與修行的,兩者間必然性的關係。

用其力,就是去實踐,一種自己改變自己的實踐,行為,修行。

只要你想做的,沒有做不到的。

去故就是了。
以前你動不動就愛罵人,那少罵一點可以嗎?
你知道,但你不想去做,而不是真的「做不到」。

但這又是如此的「難」,
所以孔子說,「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最前面的這句,就是界定,仁這種修行的目的,是指向內的德性之事。
但向內之事「好仁、惡不仁」,必然有其「後續能力」可以影響你對外在事物的判斷和能力。

修行不只是當好人。而更是一種提升自己到另一種生命層次之判斷和行為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