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論語.里仁》#20

《論語.里仁》#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這也是很麻煩的句子。

很顯然的,是行不通的,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代。

因為明顯不通,所以很多古注就在吵,三年不成,那應是三個月等等。

來,個人解釋。

「孝」,什麼是孝,
孝有什麼意義?對儒家而言。

照顧好老人家嗎?那是社會制度吧,和「孝」有什麼關係。

儒家,「孝」之所以常被提出,是因為「孝」很難。

真的。
喜歡小朋友,很容易,那是動物性的本能。
所以,你care小朋友,沒什麼大不了的。一般人的本能。

但「孝」不同。
很少人打從心裡有某種動物性的本能去「喜歡」老人。
所以,孝,是非動物性的,

孝,是一種人性的某種德性上的實踐。
因為,那是對理念的實踐,不是動物本能的驅動。

所以,我們很少直接喜歡老人,
同樣的,老人也很少直接被我們喜歡。

要喜歡老人,含家人,是要逆動物性的自我實踐;
老人要被喜歡,不是因為他「老了」就被喜歡,一定是因他有什麼人生性的真理性的德性的東東,在他身上展現了,才被喜歡。
那也是老人用人生為自己修養自己的成果。

無改父之道,是一種對有德性老人的尊重,一種對德性向我要求的尊重。
如果,
條件許可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