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論語.里仁》#18

《論語.里仁》#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這句話,是常被拿來罵孔子的話。

這個時代,會把「父母」改成,「權力或權威」,然後就說孔子是封建,都只會順從。

真是見鬼了。
孔子講的很清楚啊:父母。

你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和其他人不同了啊,不是嗎?
真的啊,
不然,那一天你的父母去逝時,
你去看看,
他們的死亡是不是和別人的死亡,對你而言,都是痛的一樣的。

不是吧。

儒家很清楚的看到,人的這種「差異」的存在,
我們要從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中,看到什麼是人值得人去追求和圓熟的。

人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感,本來就是和別人不同。
這種不同,是「質性的」,不是量的。是先驗的。
父母不是愛你愛得「比較多」(量的),而是那種愛是不同於其他的愛(質的)。

孔子看到,人這種動物,如果有差異,不只是量的,還有質的不同。

正是有質的不同,一種生命層次的不同,一種意義感的不同,所以,談德性才有意義。
德性就是讓你的生命的另一種檔次,被展現出來。
那是質的,不是量的。

如果父母和你的關係是質的不同,
那麼你和父母的「對錯關係」,本來就要有不同的應對。

孔子說,和父母,是和別人不同的,所以要: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這是我們對於和父母關係中那一分質的不同的關係反應。

本來就應如此啊,不是嗎?
難道,你罵父母和罵路人甲,應是一樣的嗎?

我們這個時代,讓你只會看到「量的相同」,讓你看到父母和其他人,都是量上的相同的動物。

你已失去了,去感受「質的」差異的能力。
但,「質的」差異那是如此活生生的存在啊。

你只會喊人人平等,就有人長得比你帥啊?不是嗎?
那種差異怎麼辦?

你不會去欣賞差異,你只會想去抹平差異。
人的差異被抹平,人就是同質,那就是物化。
只有物化,才沒有質的不同,只有量的差異,而且是數字化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