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論語.里仁》#5

《論語.里仁》#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這種句子大家大概都不太喜歡看到,因為札心。心中難免隱隱作痛。

我也是。

人,不是聖人。

先來看聖人的形象會是如何: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會不會讓人承受不起。

「仁」是什麼?這要再談清楚一樣。

仁是某種外在的戒律嗎?某種外在的規範嗎?
在儒家,不是。

「仁」只是道德心,良心的呈現。
良心是私人性的但具公共性。用哲學表示只能如此說。

做每件事,問問自己的良心,感受一下是不是做事件自己的內在聲音都過不去。

儒家的仁,良心,是這樣的談的。是以一種個體化的自我傾聽當作「仁」的作用。

所以: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要賺錢可以的,只要這錢來的心安理得。

事實上,人生的事情,每一項不也是可以如此。

到這裡,這種人的行為判斷上的一種方法,好像也沒什麼啊?

來,如果你的內在聲音和社會社流價值,不一樣,那你要如何呢?

「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歷史,各種不同時代中被喊出來的社會價值,來來去去 。
儒家為什麼一直活得下來,
因為,人的內在聲音,才是真正人價值方向的來源。而不是在外在的理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