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論語.里仁》#15

《論語.里仁》#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這句是很麻煩的話,
尤其是「道一以貫之」,這句。

什麼是一以貫之呢?
一是指什麼?如何貫呢?貫了之後又如何了呢?
這是受西方哲學訓練的人,忍不住要問的話。
但真的很少人能談得出來,或者說,談得好。

《章句》: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

這好像講得有點感覺,但好像也沒有講出什麼?

如果用具體的內容來表墶,那什麼是最能像徵「一以貫之」的現象呢?

忠恕。

這也很麻煩。

來來來,反過來思考吧。
這世界真的有什麼是「可以被一貫的道」嗎?

有。
孔子是如此認為的。我也是。

但這是被限制在「德性」這一種人性的特質上來說的。
所以,是用忠恕來代表。

德性,如果你想要讓它在你的個體生命上來展現,
你是可以實踐的去「貫穿」個體生命而被別人「感受出來」,
對德性的感受是一種「全體性」的感受。

你不會感受到某種「打了六折」的德性。

所謂60%的德性,就其本質而言,是無法被感受的,是無法被理解的。
那只是被實踐的不夠純粹的德性,
即使是被實踐的不完全的德性,
你一定透過那實踐的不完義的德性去感受出「完整的德性」。

換言之,德性這種東東,要嗎,你沒本事感受;
要嗎,如果你能感受,一定是以一種整體性的概念去感受德性。

即使讓你感受的那個經驗界的人實踐的不完美,
你知那是人的問題,人本來就不是神,
但那個不完美的德性實踐,
並不會妨礙你透過它 去感受出完美的德性。

所以,吾道一以貫之。

實踐的好不好,是一回事。
但人對德性的理解與感受,就是100%和0%的不同而已。

所以,吾道一以貫之。這是人的理解能力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