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論語.憲問》#33

《論語.憲問》#33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白話譯:
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堅韌不拔的品德。」


這句,你也看得很清楚的。

孔子啊,連談「馬」,也對其談論的主題往「德性化」的關連上去思考。

嗯,孔子會不會太「道德控」了。

不過,對我這位「孔子控」的人,大概都會忍不住的去想一下,孔子真的想的那麼簡單嗎?

論語是對話體。

對話體的好處是,往往講的內容可能是另所「所指的」。
當然,這內容,是要被「詮釋」出來的。

對,這就是原始「詮釋學」的由來。

詮釋,有可能太過主觀,亦即太過「詮釋者」個人化的看法;
所以,
詮釋的過程,往往要和古人或他人的意見進行對話過程。

【宋】《章句》:
驥,善馬之名。德,謂調良也。

這裡,我們看到孔子未必只是道德化的去談「馬」,
而是試著將對馬的調教與個人德性實踐之間,作一種對比性的說明。
換言之,
人的道德實踐和對馬的調教,是不是有某種相通的原則,可以類比,而對德性實踐進行詮釋性的說明。

德,謂調良也。

我看到了「良」字。

如果一匹被稱之驥的好馬,是因為它被調教的與「人的需求」相稱、相適,
即是,良也。
馬如果不與人需求相適,而只是很會跑,那就是「稱其力」。
那麼,
德性也不是某種外在的「教條」;德,是一種「人」向著「有良心的人」的一種調適過程之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