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論語.憲問》#42

《論語.憲問》41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白話譯:
子路問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人恭敬謙遜。「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人心安。「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這一點,堯舜都難做到。」

又來了,什麼是君子?或著說,「君子」這一名詞,其「可被理解」的內容會是什麼?

孔子講的,對我的理解而言,真的是儒家的「核心心法」:修己以敬。

這裡,有二個相關項的存在,一是「修己」,二是「敬」。

修己就是調整自己,人在這人間世,總會要有「調整自己」的時候。但那調整的方向是「奠基」於什麼,所以可以依此而來進行調整的內容。

奠基於「敬」。
敬是一種內在的聲音,其實也就是良知良能、良心的另一種說法。
海德格爾的術語也很不錯,敬是「敬畏」。

敬畏,往往是指傾聽一種來自「內在而又超越」的聲音,而不是來自「外在社會化」的聲音。

我們對良心的傾聽,正是這種運作模式。

於是,我們又可以再往下追問:那麼,如果我們傻傻的去聽良心的聲音,會有什麼外在的「社會性效果」?

脩己以安人。脩己以安百姓。孔子這麼回答。

你相信嗎?你相信人努力的向內看,這向內看居然可以產生「外在的」「對別人的」影響的效果?

你相信嗎?

這是實踐的功夫;也就是說你要去【自己】「做了」,效果才能被產生在【你自己身上】,你於是才能在【你自己的身上】取得理解。

推理,不會讓你「理解」和自己有關的東東。因為,「你自己」是推理所無法達到的那種東東。你只能推理和你「對立」的外在東東。

眼睛不能看到「自己本身」。

你相信嗎?只有實踐的經驗,才能有對「敬畏」的理解。因為敬畏只來自自己。來自外在的,只有「畏」,而不是「敬畏」。

換言之,對自己的理解只有透過實踐而來的經驗變化,才能產生。修行,就是「理解自己」。

嗯,這,蘇格拉底也如是說。

修己以敬,這回事,孔子說:堯舜其猶病諸。

其實不用一百分,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功不唐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