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論語.憲問》#30

《論語.憲問》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話譯: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這句,大概你也聽了不知多少次了。

我自己也有一些人生經驗,這句,我感受很深的。
深,是因為,那很難突破!

孔子說:患其不能也。亦即,就怕你沒有那能力。
但,在我的經驗中,最難的一點是,往往,人並不知道「自己沒有那能力」。

這裡,有一個矛盾點!

能力,往往是指「潛力」,亦即,「可能的」會被呈現出來。
既是可能的,那就不是「現在說了算」。

人如何可能去否定以後的自己呢?很難!所以,這是人性結構中的兩難。有時,真的無法苛求。

古注《正義》:
正義曰:此章勉人脩德也。言不患人不知已,但患已之無能。

為什麼,古人在談這一問題時,又扯到了「德」。德性和能力之間,有什麼理論上的關係嗎?

德性,本來就是探討可能性的。說你有德性,並不是指你「現在」有多好,而是指你「以後」,你「可能」,你碰到事的「反應潛力」。德性,是指向未來的「更好」。

德性,這一種行為,只要你願意去思考,你「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係就會進入你的思考範圍。

只有從德性實踐的經驗中,我們才真真正正的能感受到「未來的可能自己」。
換言之,對未來的感受,不是用抽象推理出來的,而是來自自己人生「經驗上的判斷」。這經驗是由德性的實踐而引發出來的。

如此,你才能有真正的對自己之未來的把握,一種「活生生經驗值上」的把握!
那才是有力量的!

德性,不是「好人卡」的一種人生符號,而是你去了解自己的一種實踐性認知方式。

德性,是智慧的認識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