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論語.憲問》#34

《論語.憲問》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白話譯:
我覺得看原文更清楚。這篇不引用譯文。

這篇,往往是讓喜讀論語,或是「孔子控」的人,最揪心的一篇;這揪心是指心痛的揪心。

尤其喜歡對論語做某種論述性、推理性進行說明的人,
這篇往往讓對論語的解讀,破了一個大缺口。

不是要談仁嗎?要智仁勇嗎?要推己及人嗎?所以,為什麼不能以德報怨呢?看起來更好啊!為什麼不?這要如何做出讓人信服的推理說明?

那孔子的態度是什麼呢?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是什麼呢?為什麼不簡單的就是以怨報怨,以德報德呢?這不是更合乎一般的平等式的直線思考嗎?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有什麼不同?這不同能有什麼樣的「價值上的意義」,所以值得去做?所以是儒家的所認為「應該」如此去做的呢?

【宋】《章句》:
於其所怨者,愛憎取舍,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於其所德者,則必以德報之,不可忘也。

解釋的真好。不是嗎?

「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也就是說,在公的狀況下,應怎樣就怎麼樣,這裡,並沒有預設的立場。

這就是「直」。

直的前題下,也是可能做出「以德報怨」的決定,這是當下決定的。
相反的,如果是堅持「以德報怨」,那就是被預設了前題性,這反而可能會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扭曲而做出決定。

直,並不妨礙「以德報怨」。

做出決定,是「公」的心理狀況下,當下而來的決定。
當下,很重要。
因為,良心的冒出也是「當下的」。
當下性,所以沒有社會化價值意識形態的扭曲。

儒學重視良心冒出、良心呈現的「當下性」。只有當下性,良心才能是純粹的,所以才有指向先天性的可能,所以才能指向「純粹的價值性」。

純粹的價值性,所以才不會是某種社會化的價值性。

會化的價值性,預設了一個概念去做,都是某種「社會化的利害關係」的介入。

孟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如果是真誠的,也只能是「當下的」。

其實,儒家很「存在主義」的,因為,當下,必然發生在社會之中,在「存在之關係中」,「當下」才有可能。

因為重視當下,所以,真正的儒家,又是社會性的活活潑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