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論語.子張》#02/2022.09

 

《論語.子張》02/2022.09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白話譯:
子張說:「德性不發揚,正道無深信,這樣的人,有他沒他,差不多。」

子張的句子,似乎都少了一點溫潤之氣。

《章句》:
焉能為有無,猶言不足為輕重。

但,往往,後學的我,會更去想:如何可能?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為什麼會執「德」不弘呢?

因為「信」道不篤。要真切的「相信」,才有可能。

但,如何相信呢?「道」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啊?

沒有顯明的經驗可見的事物,要人「相信」,真的不容易啊。

儒學,是如何讓人願意去「相信」那種看不到的諸如「德性」這樣的事物呢?

雖看不到,但你可以「親身」感受出來。

真正的德性實踐,並不是來自你的「利害推理」,而是來自「應當」的這樣一種內在呼聲。

對這種呼聲的相應而有的行為,是不同於「利害關系」下思考的行為。你的不同理由所來的實踐,會有不同感受。

你親自感受的到。「心安」,不同於「滿足」。

所以,倫理學意義上的日常實踐,就並不只是遵守「一種維持社會規範的約束」,
而是一種「感受練習」,感受德性實踐與非德性實踐之間,對我們所帶來的那種感受差異。

為什麼會有那種差異?

那不是你能控制的「差異」感受之給出。

用古人的術語,「德性」上合於天。

《论语.子张》02/2022.09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白话译:
子张说:「德性不发扬,正道无深信,这样的人,有他没他,差不多。」

子张的句子,似乎都少了一点温润之气。

《章句》:
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

但,往往,后学的我,会更去想:如何可能?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为什麽会执「德」不弘呢?

因为「信」道不笃。要真切的「相信」,才有可能。

但,如何相信呢?「道」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啊?

没有显明的经验可见的事物,要人「相信」,真的不容易啊。

儒学,是如何让人愿意去「相信」那种看不到的诸如「德性」这样的事物呢?

虽看不到,但你可以「亲身」感受出来。

真正的德性实践,并不是来自你的「利害推理」,而是来自「应当」的这样一种内在呼声。

对这种呼声的相应而有的行为,是不同于「利害关系」下思考的行为。你的不同理由所来的实践,会有不同感受。

你亲自感受的到。「心安」,不同于「满足」。

所以,伦理学意义上的日常实践,就并不只是遵守「一种维持社会规范的约束」,
而是一种「感受练习」,感受德性实践与非德性实践之间,对我们所带来的那种感受差异。

为什麽会有那种差异?

那不是你能控制的「差异」感受之给出。

用古人的术语,「德性」上合于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