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論語.陽貨》#26/2022.09

 

《論語.陽貨》26/2022.09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白話譯:
四十了還看不到自己的特色,這人大概也差不多沒有發展性了。

這句話大概是一個完整對話中的某一個句子,被從中間截了下來。

單純的這句,是無解的。

《章句》:
蘇氏曰「此亦有為而言,不知其為誰也。」

孔子不會這麼簡單的下這種定論。

但孔子所談的主題,即人生的努力和「時間跨度」之間的關係,的確是值得注意的一個面向。

人是會老的,會死的。老了,精力就沒有了。這不用否認。

人的成長是有某種曲線變化的階段性,某種階段性與「人的努力之間」是不是有某種關連可以談?可以的。

孔子這一主題最有名的是: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每一階段就有每一階段應去努力的面向。

所以,重要的是,應如何去了解每一階段的特色,而來思考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十,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狀況,和其他階段有什麼不同?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對「自己人生的特色」,努力了四十年了,應有一明白的輪廓出來了。

我年輕20多時,聽到王老師講論語這段,我就記下來,三十時,去想想自己「立」了什麼?

四十時,就去想想自己「不惑了什麼」?

終於我知道,四十了,我無法再去成為一個愛因思坦。我年輕時對物理也有興趣。

四十了,我可以明確的知道,我可以在高等教育上,在一些哲學思考面向上,例如現象學,可以有再開拓的可能性。

四十了。這不是我坐著就下出的結論,的「不惑」。

我一直去試探自己四十年了。

試探了自己四十年,如果還沒有一些對自己「明確的人性特色」被看自己看出來

說「其終也已」並不過份。

真的不會再有了。

因為,那表示並沒有從年輕時就去不斷的探試自己。

《论语.阳货》26/2022.09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白话译:
四十了还看不到自己的特色,这人大概也差不多没有发展性了。

这句话大概是一个完整对话中的某一个句子,被从中间截了下来。

单纯的这句,是无解的。

《章句》:
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孔子不会这麽简单的下这种定论。

但孔子所谈的主题,即人生的努力和「时间跨度」之间的关係,的确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面向。

人是会老的,会死的。老了,精力就没有了。这不用否认。

人的成长是有某种曲线变化的阶段性,某种阶段性与「人的努力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关连可以谈?可以的。

孔子这一主题最有名的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每一阶段就有每一阶段应去努力的面向。

所以,重要的是,应如何去了解每一阶段的特色,而来思考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十,是一种什麽样的人生状况,和其他阶段有什麽不同?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对「自己人生的特色」,努力了四十年了,应有一明白的轮廓出来了。

我年轻20多时,听到王老师讲论语这段,我就记下来,三十时,去想想自己「立」了什麽?

四十时,就去想想自己「不惑了什麽」?

终于我知道,四十了,我无法再去成为一个爱因思坦。我年轻时对物理也有兴趣。

四十了,我可以明确的知道,我可以在高等教育上,在一些哲学思考面向上,例如现象学,可以有再开拓的可能性。

四十了。这不是我坐着就下出的结论,的「不惑」。

我一直去试探自己四十年了。

试探了自己四十年,如果还没有一些对自己「明确的人性特色」被看自己看出来

说「其终也已」并不过份。

真的不会再有了。

因为,那表示并没有从年轻时就去不断的探试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