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論語.微子》 #09/2022.09

 《論語.微子》 09/2022.09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白話譯:
天子的大樂師去了齊國,二樂師去了楚國,三樂師去了蔡國,四樂師去了秦國,擊師去了黃河附近,搖鼓師去了漢水附近,副樂師、擊磬師去了海邊。


《章句》:
此記賢人之隱遯以附前章,然未必夫子之言也。

這未必是孔子說的。

這可以是一些被補充進去的資料。

但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是這種類型的補充資料,亦即,一些人物的行誼。

談德性、談生命的價值意義,就是談不只是經驗的,有「更多於經驗」的被呈現出來。。

你看不到、摸不到「價值意義之本身」。

那不是一種「客觀物」,或對象化之物。

但,人這種存在,卻是以「對象化」之方式來進行認識和理解的。

尤其是在現代化過程中,看不到、摸不到、無法被計算和預期、重覆。

大概就不算是「知識」。而是一種「玄學」。

只有在人的行為模式中,價值和意義才能因著這種人的行為之「對象化」而被感知。

所以,古人會有「以身證道」這樣的說法。

肉體之行為模式,即是,某種價值和意義可以被感知的「媒介」。

道成肉身,亦是同樣的概念。

如果你在你的生活中,從「他人」身上看到一種價值與意義被彰顯出來,被你感覺到了,
那就是「道」之顯現。

聖人,是一種最大純粹性的「道之呈現」的媒介。但卻是一種「個人化」的「道」的媒介。

個人化與普遍化,合一。個人不妨礙普遍,普遍不妨礙個人。

「理智上」講不通的「邏輯矛盾」,以「行動之樣態」被直觀的呈現。

個個都有其個自的「美」。這美,卻是普遍的。(康德就是這樣的談審美)。

從人身上看到這種矛盾的化解,所以「美」。所以,也是超越性。


《论语.微子》 09/2022.0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白话译:
天子的大乐师去了齐国,二乐师去了楚国,三乐师去了蔡国,四乐师去了秦国,击师去了黄河附近,摇鼓师去了汉水附近,副乐师、击磬师去了海边。


《章句》:
此记贤人之隐遯以附前章,然未必夫子之言也。

这未必是孔子说的。

这可以是一些被补充进去的资料。

但我好奇的是,为什麽是这种类型的补充资料,亦即,一些人物的行谊。

谈德性、谈生命的价值意义,就是谈不只是经验的,有「更多于经验」的被呈现出来。

你看不到、摸不到「价值意义之本身」。

那不是一种「客观物」,或对象化之物。

但,人这种存在,却是以「对象化」之方式来进行认识和理解的。

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看不到、摸不到、无法被计算和预期、重复。

大概就不算是「知识」。而是一种「玄学」。

只有在人的行为模式中,价值和意义才能因着这种人的行为之「对象化」而被感知。

所以,古人会有「以身证道」这样的说法。

肉体之行为模式,即是,某种价值和意义可以被感知的「媒介」。

道成肉身,亦是同样的概念。

如果你在你的生活中,从「他人」身上看到一种价值与意义被彰显出来,被你感觉到了,
那就是「道」之显现。

圣人,是一种最大纯粹性的「道之呈现」的媒介。但却是一种「个人化」的「道」的媒介。

个人化与普遍化,合一。个人不妨碍普遍,普遍不妨碍个人。

「理智上」讲不通的「逻辑矛盾」,以「行动之样态」被直观的呈现。

个个都有其个自的「美」。这美,却是普遍的。(康德就是这样的谈审美)。

从人身上看到这种矛盾的化解,所以「美」。所以,也是超越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