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論語.子張》#16/2022.10

 《論語.子張》16/2022.10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白話譯: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亮麗,但卻難於說他有德性之彰顯。」

這句,和上一句接著看,就更清楚了。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論語》編輯者把這二句緊挨在一起,也不是沒道理。

這都是針對子張而發。

對子張進行某種論斷的判準在於,《章句》:
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務外自高,不可輔而為仁,亦不能有以輔人之仁也。

「務外自高」。

這首先讓我連想到《莊子》: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來,就「德性」這種人的特色而言,德性的「呈現之運作方式」是有模式的,
就是莊子講的: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內與外是一種共構的關係,尤如你所常看到的太極圖。

這是連動關係下的整體。而不是二種可分離開來的「部分」。

仁的內在感受愈強大,對外在的注意必然是減少的。

倒過來也是,對外在的注意愈強大,你對內在「德性」的感受就愈薄。

反正沒有那種又有內在又極重視外在的這種「背反」現象。

如果說有,那就是都是「裝出來的」,這是古典愛談的「偽」。

偽不是「錯」,是一種扭曲。

這不是對與錯的關係,這是德性的熟與不熟的關係。

對與錯,與外在的社會性規範有關。但德性的熟、不熟與人的「被審美」有關,即氣質。

其實,德性的熟、不熟,不只是和「人的氣質」的審美有關,也必然會和你外在社會化的豐足度有關。

這是哲學思維中的「福、德共構」或「福德一致」的論題。

康德說,有德者必有福,所以人去實踐「德性」才能有意義。

但這二者一致的保障,康德最後的論證是由:
超越性的「靈魂不死、上帝存在、自由意志」作為保證德福一致的公設。

儒家也有類似的思路,所以愛談「天」。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


《论语.子张》16/2022.10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白话译: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亮丽,但却难于说他有德性之彰显。」

这句,和上一句接着看,就更清楚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论语》编辑者把这二句紧挨在一起,也不是没道理。

这都是针对子张而发。

对子张进行某种论断的判准在于,《章句》:
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

「务外自高」。

这首先让我连想到《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来,就「德性」这种人的特色而言,德性的「呈现之运作方式」是有模式的,
就是庄子讲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内与外是一种共构的关係,尤如你所常看到的太极图。

这是连动关係下的整体。而不是二种可分离开来的「部分」。

仁的内在感受愈强大,对外在的注意必然是减少的。

倒过来也是,对外在的注意愈强大,你对内在「德性」的感受就愈薄。

反正没有那种又有内在又极重视外在的这种「背反」现象。

如果说有,那就是都是「装出来的」,这是古典爱谈的「伪」。

伪不是「错」,是一种扭曲。

这不是对与错的关係,这是德性的熟与不熟的关係。

对与错,与外在的社会性规范有关。但德性的熟、不熟与人的「被审美」有关,即气质。

其实,德性的熟、不熟,不只是和「人的气质」的审美有关,也必然会和你外在社会化的丰足度有关。

这是哲学思维中的「福、德共构」或「福德一致」的论题。

康德说,有德者必有福,所以人去实践「德性」才能有意义。

但这二者一致的保障,康德最后的论证是由:
超越性的「灵魂不死、上帝存在、自由意志」作为保证德福一致的公设。

儒家也有类似的思路,所以爱谈「天」。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