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論語.子張》#22/2022.10

《論語.子張》22/2022.10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白話譯: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並沒失傳,還在人間。賢人能瞭解其中的道,不賢的人衹能瞭解表面。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孔子處處都學,哪有固定的老師?」

古典文本,常談「學」。

這學,不是學「知識系統」,而是指「理解」「感悟」人的「會朝向意義性追求」的那種特色。

人是會追求「意義」的動物。

意義,是什麼,是一種價值傾向,這傾向會「驅策」著我們來決定「行為的模式」。

老太太跌倒了,你會如何反應?

去扶了起來。

呆著看,研究一下「跌倒角度」和「力學」之間的關係。

觀察「他人」對這事的反應。

或著想看著是不是跌的很好笑。

你會想採取那一種行為模式來反應「老太太跌倒」這一事件。

如果是去採取「扶了起來」,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厲害關係可以談嗎?

沒有。

就只是「應該」。

哲學術語是說「應然」。古典的說法是「道」。

應然的背後的那種「感受」,我們用語言表達為「意義」。

生命的意義的那種價值感,是人的本有。儒學如是強調。

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去感受出那種價值的指導性力量,並依著去做。

這是聖人。是指,最大可能度的「依著價值感」去做的人。

要讓自己最大可能依著「應然」去做,就是「學」。

所以,這樣的一種對生命學問追求的模式,就是「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论语.子张》22/2022.10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白话译: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瞭解其中的道,不贤的人衹能瞭解表面。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古典文本,常谈「学」。

这学,不是学「知识系统」,而是指「理解」「感悟」人的「会朝向意义性追求」的那种特色。

人是会追求「意义」的动物。

意义,是什麽,是一种价值倾向,这倾向会「驱策」着我们来决定「行为的模式」。

老太太跌倒了,你会如何反应?

去扶了起来。

呆着看,研究一下「跌倒角度」和「力学」之间的关係。

观察「他人」对这事的反应。

或着想看着是不是跌的很好笑。

你会想採取那一种行为模式来反应「老太太跌倒」这一事件。

如果是去採取「扶了起来」,为什麽要这样做?有什麽厉害关係可以谈吗?

没有。

就只是「应该」。

哲学术语是说「应然」。古典的说法是「道」。

应然的背后的那种「感受」,我们用语言表达为「意义」。

生命的意义的那种价值感,是人的本有。儒学如是强调。

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去感受出那种价值的指导性力量,并依着去做。

这是圣人。是指,最大可能度的「依着价值感」去做的人。

要让自己最大可能依着「应然」去做,就是「学」。

所以,这样的一种对生命学问追求的模式,就是「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