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論語.泰伯》 #1

《論語.泰伯》 #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進入新章節,〈泰伯〉。

先看白話譯:
孔子說:「泰伯的品德高尚極了!三次讓出王位,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贊他。」

古裝戲常看到的「讓天下」。三讓啊。

但,核心是「民無得而稱焉」。

古裝戲是,你愈讓愈紅。

這裡講的是,「民無得而稱焉」。

如果,「民無得而稱焉」,你還會讓嗎?如果是你。

所以是,「至德」。

一個行為,即使是社會化價值中被肯定的行為,
你的去做,是來自你自己內心的自我肯定呢,
還是跟著外在的掌聲一起熱鬧呢?

儒家很在乎這一套的「心法」。為什麼?

因為德性是個體性的,是個殊性的,是自己的,
終究是要從「自己的感受」中,開始思考起,開始探問。

但,德性之所以不同於吃草莓蛋糕,
在於,來自個體性的德性卻具有「共感」的能力。這共感是跨出個體性的,正如同「美感」之於我們一樣。

殊性中具含共性。

但,殊性,即個體性,卻是奠基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