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論語.泰伯》 #7

《論語.泰伯》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這一章節,曾子的話很多。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到,同樣二位儒者,但給人的感受不太相同。
孔子其實蠻「生活的」,有些日常描述挺人性的;
曾子就有點嚴肅,都是講的很讓人想「 立正」起來的話。

但,無妨。儒門,本來就很重視「個己性」的。
重視私有性的感受,是古典傳統儒學作品中會散發出來的味道。
孟子也是啊,雄辯滔滔的。

但,儒門就是儒門,在重視個體性之特色外,也一定有其共同性。
曾子完全體悟的很清楚,就是這句:死而後已。

儒門的修行是奮鬥一輩子的事,因為德性並沒有什麼100分之事。

儒門是從德性的踐覆下手的,
而佛學是從知識論下手的。

儒門是從個體德性再談到智慧之啟發;
而佛學是從解脫智慧再談到培養善根自性。

一位對儒學有某種肯定性信仰的人而言,如我,
看到聰明的學生很開心,
但看到有「德性」的同學,會「窩心」。

但,有時,也會有點小小的痛心: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儒學是沒有天堂的,沒有極樂世界的,沒有最後不會變動的烏托托邦。
所以,如何可能: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如果你沒有從德性踐覆之中得到生命成長的「樂」,這是私有性,
如果你沒有感受到個體性的德性踐履之樂,那你是走不下去的。

走不下去,所以你就罵儒學「封建」。

真的,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