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論語.泰伯》 #11

《論語.泰伯》 #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
驕且吝,為什麼在孔子眼中,是如此的具嚴重性?
都像周公一樣了,只要有了驕且吝,其他的就不用再說了!

人的「不好面」很多的呢?
依佛學而言,貪、嗔、痴、慢、疑,都是嚴重的「不完美性」。

那麼,
「驕且吝」,有沒有什麼質性上的不同,
這不同,同時也可以說是儒家某些重點不同上的特色。

《章句》: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換言之,這兩者是相互依待的,相互發生的共在體。
但這兩者有什麼可解釋的「本質性」嗎?

有,這兩者,對主體而言,就是「停止自我變化」的開始。

驕且吝,都是具有「夠了」以及「不要再變了」的人格質性。

對儒學而言,人的德性踐履,是要不斷的日新又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也沒有那麼嚴重啦,
你在日小常生活中一定可以看到再讓自己更好的地方,那就去做吧。
如此而已。

在這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人的生命的檔次,就不知不覺的翻上去了。

真的,儒家就是如此的行法而已。

但這一行法,最怕你覺得你「夠好了」,「要停止一下了因為到了某種烏托邦了」。

人,不可能是聖人,只要有血有肉的人,
人,一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

就在人世間,就在人的生活舉止間,讓我們為自己不斷的為自己改變一下:
滾石不生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就儒家而言,人最怕的,就是用棒棒的口號,讓自己停在那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