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論語.泰伯》 #12

《論語.泰伯》 #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
先看白話譯: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無法有自己向著更好自己的改變,很少有。」

《疏》:
穀,善也。

宋儒張載:「學以變化氣質」。

宋代這句的「氣質」,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談的那種「靈性」的氣質,
相反的,在宋代,「氣質之性」是對立於「天地之性」的概念。

氣質之性,更強調著「經驗界的自我」,換言之,是和氣質、個性、個體習氣有關的自我。

讀書,是「心靈」之事,但「讀書」卻是一種過程,在這過程中,如果你有讀對,有讀進去,你的心志會專一,心志專一的過程,人的「氣質之性」是會變化的。

換言之,你也可以想像,宋儒的「讀書」,可以等同於現代的「瑜珈」,是一種可以變化「身」「心」的媒介與方法。

讀書,如果你有做對,不是一種把「知識」塞到腦袋的過程,而是一種對之「理解」、「思考」與「運用」的過程。

這種「過程」,
正如同騎腳踏車的「練習」過程一樣,會對人的某種潛能誘發,人會有一些和以前不一樣的變化。
想想,你會騎腳踏車,那是不是一種「以前沒有」的新變化。

如果用佛學的術語,這方法也可以說是「觀」,止、觀的觀。
透過「思維」,「專心一致」於某種主題,這種「專心一致」會「變化氣質」。

《華嚴》:善用其心。我是如此理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