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論語.子罕》 #10

《論語.子罕》 #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
先看白話譯:
孔子見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是年輕人,也必定站起來;從他們身邊過,必定快走。

我常在想,記錄這篇幹什麼?
這不是給後代想去解釋的人添麻煩嗎?

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這三種人有多重要嗎,以致於孔子要如此做?

而其他的人,這三種類之外的人呢?孔子要何反應?

應不會每一種都要吧!那就沒有意義了。

為什麼是這三種,值得被如此的對待?孔子想的是什麼?
還是說,
孔子是好好先生,這三種只是恰好被碰到!偶然。偶然。

《章句》:
范氏曰:「聖人之心,哀有喪,尊有爵,矜不成人」。

這三種,往往都是你個人意志所不能完全決定者。亦即,被決定者。

第二項,當官的。在我們這時代,和孔子那時代不同。孔子那時代,當官是是靠血緣關係,和現在不同,也算是「被決定者」。

對生命中某種必然而然的無奈,有一種承認,例如《莊子》「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承認了,感受了,你才能是像一位「人」。因為,那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存在特色」。

無法感受人的「有限性」,人就一定會走出「人」,想法子讓自己成為「上帝」。
那法子就是「權力」。

這世界上的所有災難,都是人想當上帝的心態中所帶出來的。沒有一個例外。

所以,《老子》的政治哲學才會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那是對人最少傷殺力的一種政治形態,當然那是烏托邦,但也是「看透了的之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