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論語.子罕》 #8

《論語.子罕》 #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這是比較少見的,孔子談「知識論」的話語。

先看白話譯:
孔子說:「我知識豐富嗎?認真講,我是沒有知識的。例如,有位農民問我,他提出的問題,我不是拿出某種固定的答案,而是我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徹底思考了這問題,於是得出我的結論。」

這篇,對我而言,孔子在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換言之,我們要對事情是有「疑情的」,要去思考,去思辨,而不是只是機器反應式的拿出什麼既有的知識和答案。

所以,一開始,孔子說,「無知也」,指的是,他不會固執的認為什麼是一定是對的,是固定的標準。

當問題來了,要「空空如也」,亦即,最大的放下既有之「固定答案」,而去思考,去思索。

《疏》:空空,虛心也。

所以,這篇問題最大的地方是:什麼是「叩其兩端而竭」,這是孔子思考的方法,亦即,這是孔子的認識論:人如何去獲得知識?

首先,什麼是兩端?這麻煩了。

《章句》:兩端,猶言兩頭。
《疏》:兩端,終始也。

換言之,事情的「前與後」「正與反」「左與右」,是兩端。
亦即,我們要對事情的可能對立面狀況,都去思考一下,才去達成結論。

這理論沒錯,但我覺得這「做不到」。
因為,你怎麼可能會知道什麼是事情的「兩端」呢?就是不知道所以才去思考啊?

我個人採用現象學詮釋學的解法:
兩端是指「我個人的成見」和「他人的成見」,彼此在開放態度下去形成「視域融合」。

人一定有成見,任何人,真的。

只要是人,是肉身存在的人,理解就依賴肉身,你要有肉身才能去有理解的動作。
肉身人人不完全相同,人人有其自己的經驗,所以,
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成見」,
【德】加達默爾說,那是人的理解「視域」。

用「空空如」的心態,
以你的個人視域,和他人的視域,
彼此去對話,去交互理解,
這時,我們就會因為「他人」的「視域」,而開啟我們自己所沒有的「視域」,
只要持著「空空如」的心態,
我們就可以在和他人的對話中,獲益。

不管對方是誰,即使是你討厭的人,只要對話存在,你就一定能打開視野,進行「視域融合」。

於是,你,就一定會有「比以前更好」的理解結果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