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論語.子罕》 #4

《論語.子罕》 #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這句,超有名的。

但幾乎沒有人做得到,至少我一定做不到。

意、必、固、我,是什麼意思呢?以致於,恰恰是這四個要被孔老夫子點名。

《章句》:
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

這裡有一種循環的關係。這讓人想到佛家的十二因緣的論述架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但,這兩者,都有個核心,就是「私意」,私意即無名。
取緣有的有,就是「有我」。

所有的必、固、我,都是某種「私心」而引發的必然連鎖過程。

說是連鎖過程,是指,你的「意志」是無法阻止這樣的心態發展歷程被開展出來。

但,「私意」,又是怎麼了?
人,的起心動念,有可能沒有私意嗎?

對,對我而言,我先說,我不可能。

換言之,對我而言,必固我是然與之俱在的。

但,孔子可以絕啊,孔子如何可能呢?他又不是上帝啊!

孔子沒有說。那是別人說孔子絕四。

於是,
就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與「必固我」要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是要一種「禁止」的關係嗎?
那是不可能的,我先說了。

對我而言,或著說,就我所能理解的儒家理論實踐而言,能「反省地」看出來,就是「絕」了。

難,難在,必固我,往往不在我們「反思的」的項目中。

如果,孔子是把必固我當作反思的項目,也足以成為孔子了。

為什麼要反思必固我呢?
這個強調個人特色的時代,必固我,好的不得了了!

儒學在這裡說不下去了。

佛學很簡單:必固我必然就有憂悲苦惱。

如果你可以吃下憂悲苦惱,那必固我又何妨。

如果你那麼的必固我,是想達到某種目的而沒有憂悲苦惱,那麼你恰恰是一種行為與目的的相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