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論語.八佾》#11

《論語.八佾》#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當有人問你說:讀懂某一理論是不是很重要?
你沒有回答,
但卻又做出了一個「用手去指著手掌」的動作出來。
那,到底你想要講的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就講。
你不講,但卻又「指手掌」的方式來表達意見。
這是為什麼?

古注裡說:
孔子知道。
但因為魯國自己都做了錯事,他又是魯國人。所以,他只好很矛盾的,在表面上說不知道,但又做出了「指手掌」這個動作。來表示他的意見。

這這這,是不是有點假呢!

孔子是對德性之呈現有追求的人。
但他不是神。
人的各種矛盾無奈,他都是感受的到的。

人在矛盾,人在某種兩難之下,要如何去做呢?

來,以下要講的,你就不一定會看得下去了。但,嗯,我是這樣理解儒家的。

儒家,對人的「存在感受」是非常重視的。
人,在對人性價值、對德性實踐時,所指向的是一種「存在感受」,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理念、觀念或口號。

媽媽如果做錯了。
你會直接罵「她」,要她承認錯誤。
還是你會旁敲側擊的用各種小動作來提醒媽媽呢?

那一種動作會讓你存活的「更安心」呢?

存在的感受,所指的是一種讓人「更安心」的存在感。
儒家談良心,
因為良心所指向的是一種人如何「心安」之存在,心安過日子的,一種生命的實踐方式。

心安,所指向的實踐方向,有時會和社會主流價值不同。
儒家,更看重「心安」所指向的方向。

就儒家而言,心安的方向,不只是活著舒服,而是,心安所指出的方向,往往是具有某種形而上的價值意義。

我們更常說,你有沒有良心。
我們不會天天說,你有沒有犯法。

法是可以改的,是被時代限制的。
天良喪盡的人,有時是完全合法的人。

良心所指的方向,往往是跨時代的人性價值。
古人的很多良心做為,我們在讀到時同樣的感同身受。同樣的感受出那做出決定時,內心湧動的力量。

良心,如果具有形而上的力量和價值,如果可以讓我們和古人也都有共同的理解基礎。
但,你相信嗎?
你聽得良心的聲音嗎?

人人都聽得到,所以良心是形而上的,人人都有。
但,聽到了,你未必當一回事。

孔子。
人家問他知不知道「禘」這祭禮的意義。
他當然知道。
但他是魯國人,魯國這樣的用禘是不對的。
他是魯國人。在那時的狀況下,直接罵是給大家過不去。
祭禮而已,反正那時也不太有人在乎了。
裝傻一下就過去了。
但他終究是遶不過良心的聲音,所以還是「指其掌」,
意思是,這不對是很清楚的。

孔子也是人。人都有良心和社會價值的爭扎。而且是痛苦的爭扎。

儒家看良心。因為,只有良心才能讓人「心安」。

嗯,被痛苦折磨過才知心安之難。
被良心折磨過,才知「裝做看不到」,是沒有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