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論語.八佾》#12

《論語.八佾》#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
這是少數孔子談到跟鬼神有關的句子。

首先,「如神在」,那麼到底「神」在不在?
到底,有沒有「神」這樣的一種超越性的實體對象在?

「如」在,到底是在不在?

例句:
我快樂的彷彿在夏天沈浸於冰涼的小溪。

那麼,到底你有沒有泡在小溪?

來,
講話的現場可能沒有,亦即沒有「在場性」,
但如果你一輩子都沒有泡在涼涼小溪的經驗,那句話你也是講不出來的。

人能用語言談出有某種經驗,雖然那種經驗不一定能夠在場的被檢驗出來,但並不代表那種經驗所代表的「能被人感受的存在對象物」不存在。

所以,「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好,歸入正題。

有沒有那種像桌子一樣的那種可被經驗到的「神」,儒家是「懸置」的,亦即「懸而不問」。

但,神這樣的字眼,對人所引發的那種「感受」,
那種敬畏的感受,
是我們可以真實感受的。

儒家看到在人的身上這一可以被感受的「敬畏」。

人是有「敬畏」能力的動物。

敬畏不是害怕。
害怕跟你的利害有關,而敬畏不一定跟你的利害有關。

敬畏,是人對「形而上」感受在個體經驗上的感受展現。

對敬畏有感覺,有尊重,人才能啟動自己去超越自己,
因為敬畏就是一種超出自己的感受。

有敬畏的感受,你才會想要去追求德性,追求知識,追求智慧。
德性與知識與智慧,都是超出自己的,都是「形而上」的。

所以,「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

所以,敬畏知識才能讀入傳播理論。

祭禮,是一種儀軌。
當神「如在」時,
你必須是在這種心情之下,同時,
在這種儀軌中,在對儀軌的「實踐中」,人的敬畏感可能被啟發、可能被升起。

如果你不能親自參與祭禮,不能在祭禮的這種儀式中去感受敬畏之心,
那麼祭禮對你是沒有意義的。

完全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