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論語.八佾》#5

《論語.八佾》#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
這句是極有爭議的句子。其實也就是在現在流行的常被罵的「種族中心主義」。

單單純從切斷上下文對話脈絡的句子來看,的確是如此,是種族中心主義的句子,沒錯。

論語是「對話體」的文本,這我一再強調。

但,這對話原本是在談這種事嗎?
如果一開始的對話不是在討論種族中心主義的議題,那麼這句所指的方向會是什麼呢?

我們無法判斷原本對話是什麼主題而來的對話,
但從論語整本而言,可能要討論的應是「文化」重要性的問題,才對。
因為整本論語我沒有讀到有關種族中心這種主題的其他討論。

君,指君主制度,是一種政治組織,一種可以讓社會運作下去的管理方式。
這也是那個時代被使用、被肯定的群眾管理方式。

君主式的管理方式,所依侍的最後力量是什麼呢?
是靠武力,還是透過當時可用這種制度,更進一步來導入人文社會文化的力量,使人在文明中更成熟呢?

如果只有類似的制度,君主制度,但卻無法從制度中更進一步的思考禮樂教化之可能性的問題,
那這種管理制度,就只是一種秩序的維護,是一種權力保障的方式。

制度,永遠都要去思考,制度是否是那種可以帶動禮樂而讓人性更成熟的可能性。

對孔子而言,諸夏的制度是有這一層函意的,所以才是更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制度,去思深文化啟迪之意義的可能性的制度。

《正義》:此章言中國禮義之盛,而夷狄無也。舉夷狄,則戎蠻可知。

禮樂最後所成就的是「個人人格」之美。

有文明涵義的制度,是不容易的,很容易在「純權力」爭奪中以「不合時代」被換掉了,
換成了一種更容易去「動員群眾」的制度,
然後,我們就說那是「更現代」「更進步」的制度。

你看得到制度後面所函的個人人格文明教化的深刻的儀軌之義嗎?

很難,在這個時代。
何必是這個時代,在歷史中,比比皆是,「造反有理」多的是數不清了。
更動制度,是為了更好的人性而來,還是為權力而來呢?

所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