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論語.八佾》#9

《論語.八佾》#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
這章,同樣是談制度文化與「內在所含意義」,這二者之間的意義關係,而來的另一種表述對話場景。

這一問題,孔子有多個對話一再的被收入,恰恰證明了這是一個在當時非常容易引起討論,的現實問題。

禮樂是一種制度文化,是某種外在經驗的已呈現的「既存」。
但,人類卻是一種會不斷的調整人的生活物質基礎的動物,也就是人的現實生活條件是會不斷的改進的。

當外在物質條件改進,禮樂要如何調整,才能既適合新的物質條件,又能把「以前內在精神」給包含了進去。
這一直是人類歷史中的問題。

例如,手機時代,人人用簡訊。
如果你想用簡訊和某長輩溝通,同時你也想在文字中表達你的敬意,
那麼,簡訊中有沒有什麼寫作格式,是可以含著這二種目的呢?
以文的書信是有的!
簡訊如果也想有,那應要如何來設計呢?

儒家,是凡人,雖然是相信人有超越性力量的凡人。

面對上述問題,他們並不是從某種聖人之言的文本中找到所有的答案,相反的,他們是從歷史的經驗中找到可以去如何調整的思路。

人,是時間性的動物,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是被挷在一起來講的。
要談未來,是要站在目前的狀態號,以面對過去的歷史為思考條件,來進行對未來的思考。

這章就是談儒家的這種態度。

孔子說:
夏,因為資料夠,孔子說他可以來談夏禮所含的意義;但杞因為資料不夠,他也無法談了。

只有了解過去人類行為中所要含的意義,我們才能用更好的物質條件去創造更好的制度文化,
這制度文化也是和前人一樣,是有相同的意義的。
雖然,制度文化的形式和呈現,不同了。

割捨歷史,人只能用某種「外在給你的想法」,去創造制度和文化。
人類歷史中的很多傷感場景,不就是在這裡而出問題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