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論語.八佾》#3

《論語.八佾》#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這句,是儒家哲學姿態最好的代表說明。

讀論語,看儒家,
如果和佛、道,有什麼學脈姿態上的最大不同,
就在於儒家是「徹底肯定」社會的人文教化,社會的人文生活。

佛家、道家,即使也是對既存社會有某種肯定,但既存社會不是被正面肯定的,而是某種輔助式作用。

儒家不然,生命的成長和超越,就只能是在社會中而行,而且一定要藉由社會的制度和文化,來進行生命的成長。

禮、樂,正是制度和文化。

但制度和文化,不只是為了維護社會的運作而已,
而是透過制度和文化的踐履,同時也成長了自己。

對我而言,儒家是非常接近黑格爾的。
制度與文化,是人類精神的某種展現,同時,也是人賴以成長自己內在精神的「最重要方式」。

仁,就是內在生命成長的一種抽象式的說法。

去遵守制度,去欣賞感受文化。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在那過程中,生命的成長也跟著一起成長。
個人與社會是可以共同式的成長。
像不像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的論述精神呢!

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如果在制度和文化中,生命沒有成長,
制度和文化,就是垃圾!

來,
你愛的要死的那些口號、制度、活動、社會運動等 等,
有沒有讓你成長了呢?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希望那些你最愛的口號、制度、活動、社會運動,不會是讓你生命僵化的垃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