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論語.八佾》#2

《論語.八佾》#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
這篇,要和上一篇章對話一起看,因為這是同樣事情結構。

說是「結構」,就在於要去更進一步說明,
孔子對這些事如此憤慨,只是因為「這些事」是和政治有關的,
還是說,
這些事,代表了某種社會性的意義結構,而這種意義結構,是如此值得我們去多看一眼。

「三家」是指三位很有權勢的大臣。這些大臣在祭禮時,卻用了天子祭禮才能使用的「詩歌」。

孔子對此,很有意見的。

在上一章,我指出,這之所以那麼的讓孔子難以忍受,並不是因為這是政治上讓人看不下去之事,如此而已。

而是因為,這種事情代表了一種「意義結構」,這種意義結構就其深層面而言,
是和人的「內在本質」是對立的,
這種對立之勢,讓人難忍受。

這種事情所指向的難以忍受之意義結構是什麼呢:虛偽。

歷史本來就是不斷的更新,權力本來就是不斷的流動。

有本事,就去改朝換代,就去自己是權力。
享受你有權力而可以享受的,扛下你因有權力而要扛下的,吞下你因行使權力而要吞下的後果。

「八佾」「雍徹」,這二件事,不只是政治的炫耀,讓人難忍受之處在於:都是一種虛偽。

更重要的是,這種虛偽,外在所披上的都是用一種「官冕堂皇」的那時之意識形態上的屬於人性的「高等價值」,但真正的目的卻是使用這些「價值系統」來達到自己的利害之利益。

這大概是以人文社會之德性為修行之重要媒介的孔子、儒家,所最為痛心者。

儒家,是在既有的社會價值體系中而來「修行」,是用既存的禮樂來進行人文教化的系統,來感受德受的滋長,來體悟人的因德性而來超越性意義。

這和,道家以及佛家不同。
道家以及佛家,都是使用自己的修行系統來達到感受人的超越性意義感受。

八佾以及雍徹,這二件事,讓人文社會的禮樂,失去了培養人性之德性的作用了。

這裡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種政治上權力的炫耀,
更嚴重的是,這使得可以使人感受到德性的禮樂教化、社會價值,完全失去了對人的吸引力了。

這不難理解的,在現在的社會。

「愛XX」是常見的口號了。
以前,你會感動,現在你可能會糾心。

對,是糾心。
因為,愛XX,並沒有什麼不對,
對之有感情有感恩,本來就要愛XX。
但現在,
愛XX讓你想吐了。
你糾心,你痛苦。
因為,你再也不能光明正大的說想去愛XX。

虛偽最後所產生的社會性後果:
孰可忍孰不可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