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論語.八佾》#13

《論語.八佾》#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
這句,是早已深根於傳統文化中的理念。

來,有人問說:
為什麼人們連拜神都要去逢迎呢?到底拜這個和拜那個,有種選擇,是有什麼作用嗎?

孔子,轉了一個彎回答:
如果是要做壞事,拜什麼都沒有用。

這樣的觀念,大家都不陌生。
只是你有多信?只是你在人生做抉擇時,你敢相信這樣的信念去當抉擇的依據嗎?

來,這個有一個更深刻的哲學議題,即「德福之間」。

有德性就一定會有「好的回報」嗎?亦即有德會導致人世界的福報嗎?

這是理論上的必然性問題。連,神也無可奈何的。
如果理論上如此,有德性之人,神也無法給他壞的下場。
因為,神(天)的存在,正是德福一致的保證。

神不是在福德關係之外,相反,神(天)就是福德一致的化身。

康德甚至是從這個角度來證明:自由意志、靈魂不朽與上帝 存在。

這三個是如此的重要的「理念」,正是因為,只有這三個理念的被「相信」,
福德一致才有可能被證成,
人對德性的追求,對神(形而上)的信仰,才能獲得某種理論上的說明。
人才能放手去實踐德性,盡心去傾聽神(天)的聲音。

所以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你相信嗎?

只要你有「想做善事」的那種欲望,
人的那種去做德性的欲望,
你就是在那種理念的目的性的某種承認當中,只是你講不講得出來而已。

我想再講一下: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你做的是不是善事嗎?
來,依儒家,你的內心(良心)清清楚楚的很。不管你承不承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