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論語.里仁》 #13 / 2020.12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白話文:
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可以的!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麽實行禮法?」


這句,直接句面意思,是會讓人想笑的。

治理國家,真的,還真的是不能用「禮讓」去治呢?
怎麼治,你跟我講?

禮讓是一種行為模式。在儒家經典中,禮讓代表一種行為,一種以「德性考量為重點」而出發的行為。

行為的發生,有很多種目的;有的是直接的現實利害關係。
在這句,「禮讓」這種行為,更多去思考「行為」與「德性培養」之間的關係。

於是,我們可以這樣看這句:個人德性的實踐與「治理社會」之間,是不是有理論上的必然性關係?

有的,而且是必然性的關係。

一般而言,我們可能會傾向於把這二者分開。
認為德性是「私人領域」,而治理是「公共領域」。二者可以獨立分開來談。(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說法)

儒家認為這二者無法分開的。如果不是從人的德性之充分舒發為一種目標,我們如何來判斷「公共領域」的價值性呢?

好的公共領域之政策,不正是指向人性在「德性上被發展」的最大可能嗎?

這和黑格爾/馬克思的觀點是較接近的,私人與公共二者無法被獨立出來思考的,二者是共構性的結合樣態。

如黑格爾的談法,
《法哲學原理》:國家是「個體獨立性和普遍實體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統一的那種倫理和精神。」(§33補充)

這樣的一種個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談法,在《論語》就是: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章句》:何有,言不難也。

孔子在第二句反問:如果這二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什麼關係,那麼談「禮」做什麼?

禮恰恰是讓自己更成熟但同時也讓社會更豐滿的行為;二者合一於禮。



《论语.里仁》 13 / 2020.12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白话文: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可以的!不能以礼让治国,怎么实行礼法?」


这句,直接句面意思,是会让人想笑的。

治理国家,真的,还真的是不能用「礼让」去治呢?
怎么治,你跟我讲?

礼让是一种行为模式。在儒家经典中,礼让代表一种行为,一种以「德性考虑为重点」而出发的行为。

行为的发生,有很多种目的;有的是直接的现实利害关系。
在这句,「礼让」这种行为,更多去思考「行为」与「德性培养」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看这句:个人德性的实践与「治理社会」之间,是不是有理论上的必然性关系?

有的,而且是必然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我们可能会倾向于把这二者分开。
认为德性是「私人领域」,而治理是「公共领域」。二者可以独立分开来谈。(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说法)

儒家认为这二者无法分开的。如果不是从人的德性之充分舒发为一种目标,我们如何来判断「公共领域」的价值性呢?

好的公共领域之政策,不正是指向人性在「德性上被发展」的最大可能吗?

这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观点是较接近的,私人与公共二者无法被独立出来思考的,二者是共构性的结合样态。

如黑格尔的谈法,
《法哲学原理》:国家是「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统一的那种伦理和精神。」(§33补充)

这样的一种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谈法,在《论语》就是: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章句》:何有,言不难也。

孔子在第二句反问:如果这二者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谈「礼」做什么?

礼恰恰是让自己更成熟但同时也让社会更丰满的行为;二者合一于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